学院简介 
 机构设置 
 教学成果 
 船舶与航运学院十四五规划 

联系我们: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大道6号
电 话:027-88756138
传 真:027-88756138
院长邮箱:whcccyxy@163.com
书记信箱:cmincxyz@qq.com
邮 编:430065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船舶与航运学院十四五规划

 

船舶与航运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专业群建设取得突破

学院在“十三五”期间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历史传承,结合“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专业群构建原则,以船舶与航运产业链为依托,围绕造船、驾船、修船等全生命周期产业流程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构建了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以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动力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为重点的船舶与航运专业群。

其中,船舶工程技术已建设成为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教育部认定的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骨干专业;专业群建有国家船舶类职业教育、航海类职业教育2个实训基地,建有国家“船舶类专业审图工程系统应用研发”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以及国家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学习,1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引进“全国技术能手”、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楚天技能名师1名;1位教师获“荆楚好老师”称号;组织申报了: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2名,交通运输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项,有关人才计划候选人1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推荐人选1名。

按程序、依标准推荐“出国培训”教师3名;组织教师参加国培、1+X证书、信息化教学、专业能力提升、海事局师资等项业务培训100余人次;组织全员教师参加暑期培训、下企业锻炼、企业行活动;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定期选派具有高级适任证书教师上船服务与锻炼;按要求每年开展教师个人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院“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

(三)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入

学院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大力推进线上、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开发了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船体加工与装配》课程教学资源升级项目以及国家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船舶货物装卸案例”模块建设顺利完成,并积极投入到教学应用中;编写行指委规划教材5本,校企合作公开出版教材3本,校本教材18本。

完成了海事局小证、机工、水手、电子技工、三副、三管以及电子电气员等项目课程认证工作;积极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实行“理实一体”模块化教学改革。专业教学积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成立船舶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国家一类赛项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效大赛获特等奖;2018年、2019年在全国职业院校“船舶主机与轴系”大赛获两联冠;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tac设计赛,20192020连续两年获一等奖等。

高质量完成了船舶焊接虚拟仿真系统、精度造船、船舶轴系安装、船舶自动化机舱、六小证实训、航海驾驶模拟器、船舶铣床安装及救生艇等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工作。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亮点十足

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并获批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核心论文约20篇,专利授权十余个,申报科研创新团队3个,立项了水路交通智能创新工作室,科技成果转化签约500万元左右,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还做了专门报道。

“十三五”期间,学院先后与多家企业合作进行了海船船员合格证知识更新培训,海船船员岗前培训,社会船员机工、水手、电子技工的培训以及新加坡海员工会的cadetplus培训,同时还开展了公益性培训,培训总人次达24079人。社会培训总收入达 580.071万元。

(五)对外交流合作稳步开展

1.校企合作

与北京鑫裕盛船舶管理公司挂牌成立“武汉交通-鑫裕盛”海事学院,目前该项工作稳步推进,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了员工岗前培训、合格证再有效以及教师企业顶岗锻炼等培训工作,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共同开展“卓越班”、“订单班”、“企业班主任”、“校外实践基地”等工作;完成了青山船厂省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同时还与华新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富洋航海服务有限公司、南通象屿海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十多家船舶行企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教师、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较好的场地,提升教师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2.国际合作

选派3位教师赴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交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选派水上专业老师(具有高级船员证)赴国际航运企业顶岗锻炼与交流达20人次;与韩国江原大学签署《中国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与韩国国立江原大学国际合作备忘录》,积极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配合外事处拟定了《中韩3+2》境外专升本项目招生简章并制定了实施办法,积极开展宣传工作。

(六)党建工作规范化、品牌化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精神,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

1.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计划、多形式的组织教职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升教职工思想认识,先后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

2.深入落实教职工活动日和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立项学院党总支 “四红三维两联一目标”党建品牌项目,凝炼支部工作法,制订党员“1+1”活动任务清单和下社区服务任务,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促进。

3.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根据《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的通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委员会关于党总支、党支部工作细则》的通知,认真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支部书记,成立了三个学生党支部和三个教师党支部,支部委员分工明确。

4.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活动,修订了《船舶与航院学院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办法》。进一步厘清领导班子责任、主要负责人责任、领导班子成员责任及各岗位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查摆岗位风险点并明确防控措施,开展了党员干部家庭助廉活动等。

(七)学生管理迈上新台阶

1.构建“大思政”格局,实施全面育人

1)结合学校“三进一融”工作方案,打造思想导师进学院工作品牌,开展了“讲好我的故事,传播正能量”系列活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依托纪念建党、建国、建团等重要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活动。持续深化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红色四个一”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士官人才。

2)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打造辅导员、专业教师、社团指导教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融入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职业理想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华职教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ROBOTAC、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船舶轴系)等大赛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四项。

3)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完善了学院三级心理健康网络机制,做好新生心理测试及跟踪工作。通过专题讲座、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月、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形式及微信、微博、网站等新媒体载体,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2.培育“工匠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1)深化了院风学风建设。推行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实施推优入党、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制”。加强“三早”“两晚”检查制度的落实。建立学生学习成绩跟踪预警机制,对学生学习成绩及时跟踪了解情况,对学习成绩较差或学习成绩大幅下滑的学生要及时调查原因,并给予预警、针对性教育和帮助。

2)强化了文明礼仪养成。以开展学雷锋文明道德建设月为抓手,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基础,深入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积极开展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活动,在学院形成讲文明、懂礼仪的新风尚。

3)创新了学生管理方法。结合学院实际,不断推进学生管理工作项目化管理,成功立项省级实践育人精品项目一项。

3.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1)打造了校园文化品牌。扎实开展红色“四个一”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完善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涵,并加强理论研究,致力于打造红色教育活动品牌。

2)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文化,秉承“参与、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传承志愿者精神,完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结合学院具体工作实际,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多样化。

3)搭建了社会实践平台。加大对社会实践的投入力度,学院每年至少新增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个。增加资金投入,为更多的学子提供创业空间。同时邀请就业创业专家、企业负责人来学院做专题报告。积极鼓励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等,有效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韩帅团队成功入驻省共青团青年孵化器基地,闵海洋获得湖北省第五届“长江学子”创业奖。

4)提升了学生身体素质。落实学校体育教师进学院活动,大力开展“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进操场”三走活动,提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营造浓厚的校园群众性体育活动氛围。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自20191月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始,教育部等多部门先后出台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多个文件,明确了职业教育为类型教育,要求下大力气抓好职业教育,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同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制定建议中也提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船舶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军民结合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等国家重要文件都要求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品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质量和效益。教育部、工信部、人社部等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人才缺口将达26.6万人。

湖北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打造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五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的“51020”现代产业体系,建成现代化大武汉,为学院助推湖北经济发展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赋予了新使命,提供了新机遇。

经济社会、装备制造和职业教育新发展,为船舶与航运专业职业教育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二)面临挑战

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围绕服务“中国制造2025”,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加强内涵建设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全球疫情及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给船企的生产经营、航运市场开拓等方面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加剧了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特色化发展的压力巨大;招生考试不断变革,生源类型日趋多元,教育教学管理面临新挑战。抢抓机遇,提升学院综合办学实力,突出质量特色,赶超先进,实现发展目标,任务艰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院专业、课程建设对接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进步程度不高;实训基地功能较单一、辐射作用较弱;师资队伍在专业结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以及信息化能力方面还需大力提高;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还需深入探索。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服务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服务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和“双高计划”为主线,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将学院专业群建设成为具备职教本科水平的国家高水平专业群,为湖北交通强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加突出贡献。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国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战略机遇期,对学院来说也是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为统领,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为抓手,围绕“智能船舶”、“智慧航运”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聚焦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打造产教融合职教集团,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加强产业技术开发与科研创新;利用专业优势,广泛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经过5年的时间,将船舶与航运专业群建成湖北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并逐步建成具备职教本科水平的国家高水平专业群。

四、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党建工作品牌进一步彰显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二十大系列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提升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1.打造学校党建工作“特色品牌”,申报一个校级以上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完成两个校级教师样板党支部建设,落实一项“党建+产教融合”任务,提炼“党建+产教融合”特色品牌。

2.完成两个校级“双带头人” 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力争申报1个教育部“双带头人” 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3.着力构建“三进一融”育人体系,完成四项校级“三进一融”精品项目验收,立项1项省级学生管理类精品项目,打造3个校级课程思政典型教育案例,并力争申报1个省级课程思政典型教育案例。

(二)探索适于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探索“1+X”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实施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开展特殊焊接技术“1+X”试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根据国家海事局船员培训大纲要求开展六小证、G 证、适任证、机工、水手、电子技工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将1+X 证书试点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2.推进“卓越海员”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与中远海运等企业合作,开展“三明治”式“卓越海员”人才培养。在第一、二学期完成公共素质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以及1-2 门企业文化课程学习;在第三、四学期完成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单项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在校企之间进行“工学交替”、积累海历,提升专业技能;第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准备适任证书评估训练并考证;最后集中完成毕业环节。

3.探索实施学分银行

以岗位需求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学生搭建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并通过积极推进学分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按照《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分认定范围及标准》对应项目进行认定、积累与转换。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4.纵向贯通,试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目前,专业群通过单招、扩招、技能高考等多种形式,招收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下一步将探索实施船舶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的人才发展渠道,进一步满足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产业对高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构建“平台共享+专业方向+创新创业”专业群课程体系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船舶与航运业发展对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基准,以学生就业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优化专业群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将1+X证书、行业岗位证书培训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不同的模块化课程对接,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分析各专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核心能力,融入大思政教育与创新教育,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平台共享+专业方向+创新创业”模块化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见图1)。

1 船舶与航运专业群课程体系

2.素质与技能并重,重构专业群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体系框架下,将船舶智能制造、水上运输等知识更新、技术升级融入到课程内容;将1+X特殊焊接、机工、水手、电子技工以及远洋船员适任评估等职业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制定;整体规划每门课程中的思政环节和元素,结合课程特点融入课程内容,重构专业群下的共享课、方向课、拓展课以及顶岗实习课程标准40套,信息化资源建设标准1套,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个。

3.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在前期已参与建设的国家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按照“重现真实生产、再现工作环境、模拟生产工艺、虚拟过程调试”的思路,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开发体现最新船舶技术的智能船厂虚拟仿真、焊接虚拟仿真、船体加工与装配、船舶驾驶模拟、船舶轮机模拟等多个对接专业群核心技术技能模块的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结合专业群特点,开发1+X课证融通、课程思政及创新创业等教学资源,资源更新率每年达10%。通过五年建设,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融“教学、培训、就业指导、终身学习”于一体的船舶与航运专业群教学资源包。

4.建设一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以船舶智能制造、智慧航运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为基础,对课程的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系统性碎片化、颗粒化处理,开发系列微课、微视频及虚拟仿真实践项目等信息化教学资源,依托中国大学MOOC及校内资源平台等开放性课程网络平台,力争建设“机械制图与识图”、“船体建造工艺”等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形成在线开放课程群。

(三)实施教材教法改革攻坚行动

1.开发校企合作特色教材

开发“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3部;将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教材,校企“双元”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5本;引入VR/AR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立体化教材1本;编写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综合实训教材及配套信息化资源4本,逐步实现专业教材的多样化、个性化、信息化,形成具有专业特点、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质量教材体系。

2.深化“教、学、做、研”一体化教学

依托工程应用项目和虚拟仿真数字化资源,以真实产品、案例、工艺流程及技术方案为载体,深化“教、学、做、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遴选船体加工与装配等专业群内核心课程,组织骨干教师探索满足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法,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融入教学全程,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形成可推广的教法改革范例1个,教师在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力争获奖1项。

3.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新媒体技术,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专业群将“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建设完善的专业课程资源、素材资源,升级现有驾驶模拟器、轮机模拟器,进一步开发船舶虚拟仿真建造系统、焊接虚拟仿真系统,开发水上专业考证在线测试平台,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完善专业群主要课程的线上线下“双循环”网络教学和实操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四)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1.建设“专家型+工匠型”领军团队

通过全职引进、柔性引进、项目引进等方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引进3名船运行业高层次人才,按省级教学名师标准培养专业群带头人,致力打造一支能够引领专业群高水平发展的领军团队。

2.全面提升教师团队的素质能力

切实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制定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及工作考评奖励的配套制度,培养骨干教师25名;分批选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开展课改及技术研发,提高教师教科研、信息化、实践创新等素质能力,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专业课教师占比达到85%,新增教学能力大赛省级奖项1项;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双师型培养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研修、技术改造等项目,力争“双师”教师占比达95%;同时,根据专业学生规模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师数量进行适当增补。

3.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采取“一聘二培三引进”的方式,引进行业企业专家、楚天技能名师、技能大师担任产业导师,组建“双师”结构教学创新团队。通过理事会、“校政行企”协作共同体等,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设计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推动“课堂革命”;创新“大国小匠”工匠育人内涵,深层次开展“教学研创用”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打造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建成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

4.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

依托中国海洋科技产教融合职教集团、国家龙头航运企业等组建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在教师和员工培训、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教师立足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聘请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累计1个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或实践基地锻炼。

(五)深化产教融合,密切校企合作

1.建成智慧船运产业学院, 推进产业学院提质升级

围绕智慧船运专业群核心专业,与中船集团、中远海运等知名企业合作,探索多元化模式办学,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十四五”期间,将已建成的鑫裕盛海事学院升级成为智慧船运产业学院,建强智慧船运产业学院,提升学校支撑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

2.开展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跟踪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船舶产业链的应用信息,面向区域船运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需求,与中船集团、中远海运等企业合作,在原国家船舶工程技术、航海技术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校企共建共享智能化、数字化、研创型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国家“船舶类专业审图工程系统应用研发”协同创新中心、“智慧船运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升级船舶驾驶和轮机模拟器项目,提升研发与创新能力,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转型升级,使之成为国家水平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3.整合校企合作资源, 产出合作成果

“十四五”期间,合作企业总数达到 38 个左右;合作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数达到260 /年;合作企业接收毕业生就业人数占比达40%;合作企业支持学校兼职教师达20人。

(六)加强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1.科研服务

通过船舶工程技能大师工作室、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研发中心、“船机电一体”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展技术技能创新培训、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应用、高技术船舶课题研究。立项省部级以上项目1项,省厅项目3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0篇,技术服务及成果转化320万元。

2.社会服务

结合本地区行业实际情况和行业主管机关的规定,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力争培训人次达到学院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社会培训到账870万元。具体开展培训项目如下:

1)做好原有的职业培训项目

近三年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我院开展了海船船员机工、水手、电子技工适任证书的培训,年培训量在300人次左右,我们将根据海事局规定我校的培训开班规模,继续做好这些成熟的培训项目,稳中求增。

2)抓好周期性的职业培训项目

海船船员合格证再有效的培训项目,是典型的周期性社会培训,因为根据海事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海船船员部分合格证有效期为5年,为了取得合格证的再有效,必须需进行知识更新培训。我院争取在下一个周期到来前,大力做好宣传,提高培训质量,做好培训服务,为行业的发展贡献我校的力量。

3)开拓新的职业培训项目

根据国家海事局的相关规定的变化,结合行业及学校师资和设备实际,适时的开拓新的培训项目,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以寻求新的职业培训人次增长点,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航海类专业具备国际化优势:一是现行专业标准直接对接国际职业标准;二是教师均具备服务国际航线职业资格的高级船员,且具备外语教学的能力。因此经过政策学习、市场调研和广泛的研讨,学院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1.积极参加学校“海外技能培训中心”项目,配合国际合作交流处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开展技能培训,组织航海技术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培训2期;

2.培养国际化教师团队,在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挑选高级职称教师进行国际合作技能培训,打造一支既有职业技能又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3.构建对接国际标准教学资源包。将积极组织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和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教师参与制定国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线上开放课程。

(八)学生素质教育与学工管理制度化、精细化

1.突出思想引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建党10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建立半军事化管理制度,探索实施航海类专业半军事化,深化“江海情”志愿服务队团队1支,并力争孵化成省级社会实践团队,打造1个船舶与航运校级品牌活动。

2.夯实学生党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抓牢大一新生军训、入学教育及重大活动等时机,符合要求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不低于85%,选树至少一名校级学生党员先进典型,并力争培养在省级以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优秀学生党员先进典型,完成“交院育人故事”不少于30篇,力争入选省级以上学生党建工作案例1项。

3.丰富育人载体,提升思政工作成效

打造专业特色“社团文化节”校园文化活动并形成品牌,整合校企合作企业资源,建立“班企同行”职业教育管理机制,维护好学院阳光“水韵”农场,培养学生劳动教育,力争五年内培育1个省级社会实践项目。

4.注重赋能提质,加强专职队伍建设

优化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结构,评选校级优秀辅导员和班主任不少于1名,五年立项不少于1项省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类项目。

5.提升多元化学生管理服务能力

建立科学精准的学院学生日常管理考核目标,利用“掌上学工”系统,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完善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打造“院-班-寝”三级管理阵地,力争形成特色精品项目一项。

6.搭建规范化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

加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力争入围校培育优秀心理辅导站,申报校级及以上优秀心理健康案例1项,形成“心育+”实践育人案例一项。

7.提升精准化资助管理水平

推进“助学·筑梦·铸人—四季专项育人”项目化建设,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培育校级受助学生典型不少于1人,并培育省级以上励志典型不少1人。

8.构建立体化就业指导机制

加强就业工作精细化管理,完善家校企互动的全员就业体系,引导企业和学生利用好一体化智慧“云”就业服务平台,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网签率不低于4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不低于90%

9.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

利用好水韵众创空间、创业街区,入孵创业项目不少于1项,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不少于1项,五年内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不少于3项。

10.深化“三进一融”,着力构建“导师育坊”

搭建“三进一融”育人示范项目培育平台,立项四项校级三类导师育人项目并完成验收,力争入选省级及以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类项目1项,并力争打造省级学生活动精品类项目不少于1项。

五、关键指标与年度任务分解

序号

关键指标

年度任务分解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1

打造学校党建工作“特色品牌”,打造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建设一批“双带头人”工作室

树支部工作典型案例

/

/

1

1

/

校级“双带头人” 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

立项2个项目

完成项目

建设验收

/

/

/

校级样板支部建设

立项1个项目

完成项目

建设验收

立项1个项目

完成项目

建设验收

/

落实“党建+产教融合”任务

/

1

/

/

/

提炼“党建+产教融合”特色品牌

/

/

1

/

/

校级标杆学院建设

/

/

/

申报1个项目

/

教育部“双带头人” 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

/

/

/

力争申报1

2

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打造课程思政典型教育案例

3个校级

申报1个省级

/

/

/

培育“三进一融”品牌

完成四项校级“三进一融”精品项目验收、立项1项省级学生管理类精品项目

开展主题校园文化活动

申报航海特色学院文化典型案例

3

 

高水平专业群

申报船舶与航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建设船舶与航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船舶与航运省级高水平专业群通过验收

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

力争立项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

/

搭建船舶智能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探索船舶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本科层次教育

持续探索船舶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本科层次教育

积极申报省级船舶智能制造技术本科层次专业

教学成果奖

/

积极申报教学成果奖,力争实现国家级突破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

1


1

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案例

/

/

1


1

“课堂革命”典型案例

/


1


1

校企双元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

国家规划教材2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

高职高专规划教材1

校级特色教材3

教学能力比赛

/


力争省级获奖1



国家级及以上竞赛获奖(仅包括五大赛项*)

/

1

1

1

1

示范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持续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

国家学分银行试点

按部署开展国家学分银行试点工作。

4

师资

团队

高层次人才引进

/

2

1

/

/

培育省级以上名师

/

/

/

1

/

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

建设船舶工程技术校级教学创新团队

持续建设船舶工程技术校级教学创新团队

申报省级教学创新团队

立项省级教学创新团队

建设省级教学创新团队

校级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持续建设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5

科研

社培

高质量论文

发表高质量论文20

省纵向课题

/

1

1

1

1

横向及科研成果转化

320万元

社会培训人数

0.44

0.44

0.44

0.44

0.44

社会服务到账

150万元

180万元

180万元

180万元

180万元

6

产学合作企业总数(个)

20

25

30

35

38

主要合作企业订单培养(含现代学徒制培养)人数占全日制高职在校生人数比例

20%

22%

23%

24%

25%

合作企业接收顶岗实习学生数(年均)

150

180

200

230

260

合作企业接收毕业生就业人数占

20%

25%

30%

35%

40%

合作企业对学校捐赠设备总值(万元)

8

/

/

/

/

建立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

1

/

/

/

/

成立产业学院

1

/

/

/

/

加入双会专业覆盖率

100%

/

/

/

/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个)

20

22

26

28

30

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人时)

242

244

246

248

250

7

国际

合作

开发 国际专业标准及课程 标准

/

开发 国际专业标准1个,课程 标准 1

开发 国际专业标准1个,课程 标准 1

/

/

建设线上开放 课程 ,开发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方案

/

开发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方案1

建设线上开放 课程 1

/

/

建海外实训基地和职 业技能培训基地,开展 职业教育境外培训

/

/

完成基地挂牌,并安排两名老师参与国际船员培训项目50人日

安排两名老师参与国际船员培训项目 50人日

/

8

突出思想引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建党10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

1.建立半军事化管理制度,探索实施航海类专业半军事化:

2.申报“江海情”专业特色校级实践团队。

1.深化江海情志愿服务队团队1支;

2.力争培育校园文化品牌1项。

1.培育1个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2.力争孵化省级社会实践团队1支;3.力争打造省级学生活动精品类项目1项。

打造1个船舶与航运校级品牌活动。

夯实学生党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1.抓牢大一新生军训、入学教育及重大活动等时机,符合要求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不低于85%

2.完成“交院育人故事”不少于20篇。

完成“交院育人故事”不少于10篇。

选树至少一名校级学生党员先进典型。

力争入选省级以上学生党建工作案例1项。

力争培养在省级以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示范性的优秀学生党员典型不1名。

丰富育人载体,提升思政工作成效

打造专业特色“社团文化节”校园文化活动。

维护好学院阳光“水韵”农场,培养学生劳动教育。

打造学院特色文化活动,形成品牌。

整合校企合作企业资源,建立“班企同行”职业教育机制。

力争五年内培育1个省级社会实践项目。

注重赋能提质,加强专职队伍建设

1.搭建优秀学生工作典型案例、网络文化成果等遴选平台,选送不少于1项校级优秀学生工作成果。

1.优化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结构,评选校级优秀辅导员和班主任不少于1名;

2.申报1项校级优秀学生工作典型案例。

力争立项1项省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类项目。

力争立项1项省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类项目。

年立项不少于1项省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类项目。

提升多元化学生管理服务能力

建立科学精准的学院学生日常管理考核目标。

利用“掌上学工”系统,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学院学生诉求通道,及时高效解决学生诉求。

1.重点打造“院-班-寝”三级管理阵地,力争形成特色精品项目一项;2.构建“校企协同”学生管理机制。

建成完善的学生服务评价体系。

搭建规范化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

创新“心育+”实践育人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1.形成“家校企社”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强化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以“水韵阳光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载体,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育人路径。

1.申报校级及以上优秀心理健康案例1项;

2.加强学院辅导站建设,力争入围校培育优秀心理辅导站。

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相融合的育人路径。

1.深化“家-校-企-社”协同育人机制;

2.形成“心育+”实践育人案例一项。

提升精准化资助管理水平

1.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障性资助全覆盖;

2.培育校级受助学生典型不少于1人。

1.推进“助学·筑梦·铸人—四季专项育人”项目化建设,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计划”;
  2.
申报校级优秀典型育人案例1个。

培育校级及以上励志典型1人。

力争建设校内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践基地1个。

培育省级以上励志典型不少1人。

构建立体化就业指导机制

1.就业率不低于9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不低于90%,并持续保持;

2.强化对重点群体毕业生实施“一人一策”帮扶机制;

3.优化线上线下招聘工作模式。

加强就业工作精细化管理,网签率不低于40%

促进校企供需对接,开拓高质量企业。

引导企业和学生利用好一体化智慧“云”就业服务平台。

完善家校企互动的全员就业体系。

设立创新创业工作室

1.利用好水韵众创空间、创业街区,入孵创业项目不少于1项;

2.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项以上。

校企共建“倍阅书店”入驻水韵众创空间;入孵创业项目不少于1项。

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不少于1项。

力争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1项。

五年内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以上奖励不少于3项。

深化“三进一融”,着力构建“导师育坊”

1.搭建“三进一融”育人示范项目培育平台,立项四项校级三类导师育人项目。

2.完成“三进一融”导师育人故事征集。

完成立项实践育人项目验收。

1.力争入选省级及以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类项目1项。

1.力争打造省级学生活动精品类项目不少于1项;

2.遴选入围三类导师育人项目1项。

五年内力争入选省级思想政治教育项目1项。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院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统筹规划实施。把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相关教研室,积极发动全员参与,统一思想,营造落实发展规划的良好氛围,使每一位教职员工明确自己在学院建设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公示,通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资金保障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项目经费及时到位。按照学院发展的实际需要,资金来源包括省财政支持、地方财政划拨专项建设经费,积极争取行业企业投入和校友捐赠。保证学院财务预算与重大项目实施相衔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投向关键环节与重点领域。逐年加大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训设备购置、生均实践教学经费等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教学条件。

(三)实施保障

增强规划执行力与约束力,加强项目计划管理,重点抓好重要项目、重要工程、重要政策的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及时了解、掌握规划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重点监测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的完成情况及成效,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及时总结各部门在实施规划中的经验教训,推广先进经验,提高规划实施效率。

 

 
Copyright © 2009 版权所有:武汉交通职业学院-船舶与航运学院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白沙洲大道6号 邮编:430065 电话:027-88756138
网站设计制作:校网络中心 网站内容:船舶与航运学院负责并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