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1,新年快乐!”又是新的一年,送别了2023年的同时,我们欢迎2024的到来。
一.元旦的由来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那时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那个时候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在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
二.元旦的习俗
在新的一年,中国大江南北都会贴春联,各处形制各异但内核大抵相同。以上下联接门联组成,通常人家都会在对联的基础上在大门前贴倒着的福字,即“福到了”寓意。春联贴上,新一年新气象,红红火火过年。
放爆竹也是元旦的重要习俗,放爆竹寓意驱“年”,赶走年兽以保证一家人的幸福安康。与此同时为大街小巷增添年味,为邻里乡亲增添元旦热闹的气氛。
在新时代,元旦新年倒计时也成为一种潮流。都市里的年轻人一起在12月31日这个一年之末相聚于都市的闹市区。通常在大楼荧幕上显现出倒计时,随着所有人一次次地报出数字,新的一年来临。倒计时活动的热闹范围让人们涌入欢乐的范围当中,使人流连忘返。
三.元旦美食
饺子是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食物,而它的来源也可追溯于唐朝。唐有牢丸近似饺子,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点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
元旦吃饺子的花样多种多样,饺子的馅料有猪肉、鱼肉、三鲜、韭菜、牛肉、羊肉、香菇、番茄鸡蛋等,还有冠顶饺、蝴蝶饺、金鱼饺、花边饺等多种多样的形态。
年糕也是我们元旦时桌上的常客,吃年糕起于南北朝时期,盛于明清时代,历史上又称“稻饼”、“饵”、“糍”、“粘粘糕”,后世取新年意称为年糕。
鱼通常会成为年夜的压轴菜。因为鱼同“余”,代表着“盈余”,意味着“年年有余”。一大碟喷香的蒸鱼,总会成为年夜饭中耀眼的明珠,令人大快果颐。